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,“藏彝文化走廊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,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文化艺术。近年来,我州高举文化自信大旗,高扬文化发展风帆,加快创建四川省文艺副中心,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,共同谱写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。
贾巴子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,在多年的彝族服饰制作中,她融合现代元素,将彝绣运用到旅游商品、现代婚纱、学生校服等产品中,形成了自己的彝绣风格。贾巴子则说,通过技法和创作上的创新,最近几年主动学习彝绣的凉山彝族妇女越来越多。
截至2022年,我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项,省级114项,州级341项,县级571项;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2名,省级149名,州级298名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。
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,凉山的文化事业也在多元化、开放发展。2019年11月,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西昌举办,如今已成功举办三届。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唯一的国际戏剧节,也是世界上唯一在冬季举办的国际戏剧节。延续千年的大凉山民俗文化与国际范的戏剧节相碰撞,差异性的文化成为戏剧节最大的亮点和焦点,吸引世界的目光。
今年2月28日,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群落项目开工,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,占地面积约1200亩,总建筑面积约26.5万平方米。规划总体布局为“十七展馆+五大片区”,提供五大沉浸式电影体验园区,共17个展馆,建成后将成为凉山文化强州的标志性作品。
近年来,央视《魅力中国城》、西昌邛海国际湿地马拉松、大凉山惠民音乐会等文化项目诠释着凉山独特魅力。
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落户西昌,更为凉山文化品牌锦上添花。如今,“大凉山文化现象”已经成为业内关注和媒体聚焦的热点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,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州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记者:马超 王泽发 睹日 陈子郎